English

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999-05-28 来源:光明日报 ■张静 我有话说

以“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为主题的“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国内许多省、市和香港、台湾地区及美、法、德、俄等国研究五四运动史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学术交流。

第一,五四的精神、传统与历史地位。与会者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作用,肯定了五四给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与会者对已形成共识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和传统进行了更加深入而细致的探讨。有的学者认为,广义的五四精神可概括为爱国、民主、科学、创造和奋斗精神,创造是整个五四精神的灵魂。有的学者指出,民主、科学是常新的历史话题,对二十一世纪仍有巨大作用。

第二,五四时期的人物、社团和刊物。不少论文对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五四时期的著名人物进行了角度新颖的研究;对于过去五四研究中较少论及的人物,如张闻天、冯友兰、高一涵、王希天、朱光潜等在五四时期的思想和言行也进行了探讨;有些文章则借助于新资料重构历史人物的面貌,如对钱玄同、顾颉刚的未刊日记等材料的研究。对于五四时期的重要社团、刊物,如少年中国学会、《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等,都有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的观点。

第三,五四时期的思潮、学术、文学、艺术。与会者对五四时期的各种思潮和学说如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民本主义、科学主义等的传播及流变进行了探讨。有的学者认为,五四学人创建了中国学术的新范式,其基本特征是:学术旨趣多元化、学术分类专门化、学术方法科学化、学术形式通俗化。与会者还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的关系及五四以来新儒家的兴起和演变进行了探讨。有些学者考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

第四,五四时期的社会与经济结构的变化。许多研究者考察了五四运动和中国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如五四运动对上海总商会改组的影响,五四时期省议会所发挥的作用等。此外,五四运动与世界的关系亦是与会者关注较多的一个问题。不少学者探讨了国际力量和世界潮流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此次研讨会反映出目前五四运动研究的几个特点:第一,五四研究仍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大会在较短时间内收到了100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学术新人也不断涌现。第二,五四研究在逐步深化、细化。一些以往较少涉及的问题和领域得到了发掘,减少了研究的空白点。第三,新材料的发掘和利用使五四研究不断取得新成就。在历史人物的研究方面,这一点表现尤为突出。第四,五四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五四研究已成为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共同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也呈多样化。虽然在许多问题上学术界已达成共识,但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研讨会上,不同的观点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机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